SayCoo論壇

查看: 1206|回復: 12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熊野作業 機油相關

[複製鏈接]
跳轉到指定樓層
1
發表於 2007-7-26 00:57:08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呵呵 睽違以久的作業又來了

這次換機油好了!!

大家把一些資訊都丟上來吧!!

阿泰 你要多一點 補一下作業!!
2
發表於 2007-7-26 01:07:57 | 只看該作者
(轉貼) 機油常識說明表
SM-motor 機油常識說明表
何謂潤滑油?
只要是應用於兩個相對運動的物體之間,
而可減少二物件因接觸而產生之摩擦與磨損之功能者,
即為潤滑油。絕大多數潤滑油是由基礎油(base oil)與添加劑調製而成。
基礎油的種類?
基礎油大致有二種,一是以原油經提煉和精製之天然礦物油;
另一則是化工原料經化
學合成的方法製成之合成基礎油。
如以礦物基礎油與添加劑調製而成者稱為礦物油,
以合成基礎油與添加劑調製而成者稱為合成油,
合成油又分為全合成及半合成油。
潤滑油有何功能?
1.潤滑油主要功能在潤滑所有移動物件減少磨損
2.冷卻性:運轉中的引擎高溫部位產生過多的熱量藉由潤滑油冷卻。
3.清潔性:潤滑油中之清潔劑能將引擎在高溫下所產生的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沉積物分散於油中而不致集聚結塊阻塞油道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潤滑油最後流經機油濾清器時,將沉澱物滯留在濾清器內。
4.保護性:潤滑油能使金屬表面免和空氣、水份及 酸性物質接觸,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防止金屬生鏽及腐蝕。
            上述之酸性物係指因 燃燒作用而產生之酸性物,
            潤滑油中之添加劑可中和所產生之酸性物來達到保護引擎的作用。
5.密封性:在引擎工作的各行程中,潤滑油提供活塞和汽缸壁之間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之氣密 效果, 防止壓縮空氣及燃燒氣體穿越,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提昇引擎效率。
為何需定期更換機油?
何謂合成基礎油?
何謂複級機油?
機油的黏稠性
何謂SAE黏度規範?
機油黏度對引擎性能有那些影響?
添加劑之種類及在潤滑油中之比例?
引擎機油的國際規範有那些較常為人使用?
何謂極壓添加劑?坊間宣傳可以使無機油引擎正常運轉的油精是否可用?
為何需定期更換機油?
引擎因運轉會產生一些雜質,使機油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因受雜質污染
而劣化,因此必須定期更換之。
而所產生之雜質如下:
*引擎運轉時產生之磨耗金屬屑,或是未過濾乾淨之灰塵或泥砂。
*燃燒後之衍生物,如水、酸、未完全燃燒之油氣或燃油直接滲入
   潤滑油中被稀釋。
*氧化後所產生之化學物質,如膠漆、油泥等。
何謂合成基礎油?
合成基礎油為利用化學方式將小分子如乙烯(C2H4),
合成為較長、較複雜的化 學成份結構,
這些組合方式均用化學人工方式控制其組合。
分子排列的長短及經化學 組合後分子之排列形狀,
可用不同 的原料及不同的操作條件來合成不同的合成基礎油。
何謂複級機油?
複級機油之黏度指數特性表現超越單級黏度指數之機油。
以SAE15W/50和SAE 15W, 及SAE 50之油品規範作比較,
SAE 15W/50油品之黏度符合SAE 15W及SAE50油品規範。
但 SAE 15W/50之複級機油會比SEA 50單級機油之在冬天時具更佳之
冷車啟動性,同時比SAE15W之單級機油在高溫時更能有良好之
黏度表現。
機油的黏稠性
未使用過的機油其黏稠性以黏度來定義。
而黏度為潤滑油的重要性質之一,係度量潤 滑油在定溫時之流動阻力,
亦即流動性。低黏度油通常稱為輕油,能快速流動;
高黏度油或稱重油,流動較慢。低溫地區適用低黏度油,
高溫地區則適用高黏度油。因溫度下降潤滑油之黏度會提高而變得較稠,
而溫度升高時,黏度會降低而變得較稀薄。
何謂SAE黏度規範?
SAE即為美國車輛工程協會之黏度規範,此系統被國際間廣泛使用。
其規範中低黏度部份以W( 冬天 )來表示,
如0W、5W、10W、15W、20W;
而在高黏度部份則直接以SAE20、30、40、50、60來表示。
機油黏度對引擎性能有那些影響?
機油黏度對引擎性能有很大的影響,如下所述:
*對引擎在冷車發動時的瞬間保護性及容易啟動性,
   如黏度太高在低溫下之發動性一定會較黏度低的要差。
*機油在引擎中流動循環的速度,不同的黏度會有不同的流動速度。
*磨耗保護性,不同的黏度亦在相同條件下,會提供不同之保護性。
*不同的黏度為造成失油率高低的原因之一。
添加劑之種類及在潤滑油中之比例?
*分散劑 (約5%)  
*黏度指數提昇劑 VII(約2~10%)
*抗磨耗劑 (約1%)  
*其他添加劑如抗氧化劑、消泡劑等 (約2~3%)
*清潔劑 (約2~3%) 
*依各製造廠商之不同配方而各有不同之添加比例。
引擎機油的國際規範有那些較常為人使用?
一般引擎潤滑油之規範均由國際組織設定其標準值。
各種規範如下:
*API為美國石油協會,SAE為美國車輛工程師協會。
*CCMC (現改為ACEA )為歐洲共同規範。
*ILSAC為國際潤滑油標準認證協會。
何謂極壓添加劑?坊間宣傳可以使無機油引擎正常運轉的油精是否可用?
極壓添加劑為主要含硫、磷、氯等物質之有機極性化合物。
該添加劑在溫度、壓力甚高時能放出活性元素與金屬表面起化學作用,
形成低熔點,高塑性之反應膜。
此薄膜具有較高之強度,能承受較重之負荷,減少磨損,防止膠合。
故此添加劑適用於重負荷之齒輪傳動,故一般用於變速箱油中。
但由於硫、磷、氯等活性物質具腐蝕性,因此在非極壓之情況下不宜使用。
一般宣稱將機油漏光而引擎仍能運轉,
即靠此添加劑所產生之反應膜作潤滑劑。
但別忘了機油之功能並不只是潤滑而已,
它仍需具有散熱、清淨、消泡、抗酸、、、等等之功能。
故不當的油精會讓一般人誤認為其潤滑性能極佳,
但是一般引擎內並不需要像變速箱要用到極壓劑,
故如加了此類的添加劑,會使引擎增加腐蝕之機會,
絕對是有害而無益的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
發表於 2007-7-26 01:09:59 | 只看該作者
原帖由 越野滑胎萬歲 於 2007-7-26 12:57 AM 發表
呵呵 睽違以久的作業又來了

這次換機油好了!!

大家把一些資訊都丟上來吧!!

阿泰 你要多一點 補一下作業!!


那我要去圖書館惡補一下:loveliness: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4
發表於 2007-7-26 01:27:34 | 只看該作者
http://dupont.myweb.hinet.net/teach.htm

關於機油的一些常識還有比較

滿詳細的

內容有點多

得花點時間看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5
發表於 2007-7-26 04:09:44 | 只看該作者
雞油跟雞精不一樣:loveliness: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6
發表於 2007-7-26 10:08:33 | 只看該作者
剛好在K版有文章...

複級黏度機油W後面的數字定義和單級黏度一樣,是以100℃時
的黏度來作測示、數字愈大代表黏度愈高。而W即英文字即冬天(Winter)之字首,
W前的數字代表低溫時所測得的黏度、數字愈小代表愈低溫時的機油仍然不會結凍(低溫
流動性良好)、也就是說數字愈小、愈可以在更低溫環境下使用。一般市售機油大多都以
複級黏度表示,主要是能在兩種高低溫氣候中使用都能維持合適的油膜黏度。
W前的數字,常見的有0W、5W、10W、15W、20W,這些數字
代表的低溫流動性,數字愈小低溫流動性愈好,如以歐美為例,冬天氣溫可能低至-20℃
甚至更低,機油在這麼低溫時,不可以結凍,冷車啟動將造成的引擎磨損極大,所以應該
選擇0W、5W才適合。而在台灣的冬天,車子可到達最冷高山,溫度最低也不會低於-5°C
所以10W、15W即可以應付此低溫,當然0W、5W是更好,不過價錢昂貴,所以歐美
汽車廠建議使用0W、5W,那是因為歐美的氣溫低、車子到了亞熱的台灣,而且全球暖化
嚴重就不必使用價錢昂貴的0W、5W機油。而W後的數字是以100℃時的黏度來作測示、
數字愈大代表黏度愈高,常見的有30、40、50、60。高溫時機油黏度夠才有強韌的
油膜,在機件與機件間潤滑發揮保護機件功能,否則油膜破裂造成機件快速磨損。

以上說明還是不清楚的話,那就簡單歸納下列(在台灣)選擇要點讓大家參考。
W前的數字選用要點(in Taiwan):
冬天選0W、5W、10W<>夏天選15W、20W
新車選0W、5W<>一般車輛選10W、15W<>老舊車輛選20W
住高山低溫區選0W、5W<>住平地常溫區選10W、15W、20W

W後的數字選用要點(in Taiwan):一般車輛或新車選40、50<>老舊車選50
平順操控者選40<>操駕激烈者選50、60
新車無吃機油選40<>車吃機油選50
輕負荷小車選40<>重負荷大車選50、60
短程通勤者選40<>高速公路或長途用車多者選50、60
平路行駛者選40<>常塞車、常慢速爬山者選50、60
欲較省油者選40<>欲引擎較靜者選50、60


以上只是基本選用原則,至於實際上選用還是要根據每個人自己用車情況調整,
還有車廠建議去調整選擇合適的機油。

P.S.  
前面數字代表可耐低溫多少度
而後面數字代表濃度
而不是只看前面數字而定之機油稀與稠
以常用的10W-40 5W-50相比較,5W-50的VI一定比10W-40的VI來的大(因為黏度範圍大),而理論上來說,50比40更能耐的住激烈操作下所帶來的高溫,和W前面的數值大小無直接的關係,只是一般後面50的機油,W前面大多伴隨著5比較多(當然15、20的也有,只是用的人少數),所以造成大家以為5W-50(VI大)比10W-40(VI小)更耐激烈操駕,到後來就成為老生常談了..


所以, 如果你的騎車方式是屬於溫和式的, 只是偶爾享受加速的感覺, 而且很在乎你引擎的油耗, 10W-40的油就夠你用的.
如果你是檔檔紅線, 或你是屬於 "勇敢"的駕駛, 也不在乎油耗, 那 5W-50 的油就可能比較適合你.

這些資料是收集或轉貼的...


從低溫到高溫的黏度範圍越大,代表適用溫度範圍越大。例如:5W-50 比 15W-40 在高溫下油膜韌度為強,適用溫度範圍也越大。
前面的數字但表著啓動引擎黏度越高越黏越黏越傷車
後面的數字表示車子達到工作高溫的黏度也是越高越黏
但在高溫下越黏也就越能保護車子
所以為什麼同牌子的機油前後的數字相差越遠就越貴了


這樣說來 5W60 的機油 應該說算最高檔
但是 5W60 在國外經過認證少之又少...
在國內通常打著5W60通常是店家自認為比5W50黏所打出來的文字遊戲
還有SM等級(最高)也是滿稀少的..只出現在寒帶機油(0W30.5W40...)比較容易通過SM級..
所以很多說通過SM級.....店家在玩文字遊戲
通過SJ級就算滿少的了..更別說SM級.............

以上只是機油的品價........

使用各種機油...好不好用..感想就如各位大大的感覺吧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7
 樓主| 發表於 2007-7-27 00:38:30 | 只看該作者
基礎油的製法與引擎潤滑油的種類
不單是引擎潤滑油,所有的石油製品都是將原油經由蒸餾過程所產生的。而基礎油也是這樣製成的。潤滑油品製造以基礎油基 (Base Oil) 與添加劑調製而成,一般分為「全合成油」、「合成油」、「礦物油」,係以其基礎油的油基作分類。
基礎油大致有二種: 一是以原油經提煉和精製之天然礦物油; 另一則是化工原料經化學合成的方法製成之合成基礎油。 如以礦物基礎油與添加劑調製而成者稱為礦物油,以合成基礎油與添加劑調製而成者稱為合成油,合成油又分為全合成及半合成 )。
全合成油
全合成機油顧名思義就是完全都是100%合成的機油,這類機油的包裝往往會見到 100% Synthetic 、Fully Synthetic或是德文VOLL SYNTHESE之類的標示,其字義代表著『全合成機油』,全合成機油或許應該稱為潤滑脂,這是因為原油在幾經化學改變及添加多種特殊物質時,已可展現抗老化、抗磨損、抗泡劑、清淨、流動率快等多項功能,所以價位上會比一般的機油來的高,而且油的品質也可控制得很好。
合成油
合成機油介於礦物油與全合成油之間,當我們在察看此類油品的包裝時,通常上面會印有Synthetic ﹑Semi-Synthetic, Synthetic Based, Synthetic technology或者是德文SYNTHESE 的標示,而不論是英文或德文,其意思都是『半合成機油』或日文的『部份合成油』或簡稱為『合成油』。
合成機油通常是由礦物油以及部份的合成油,依照各廠商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,當然其中也會添加特別的物質來提昇油質。
礦物油
礦物油,基本上這類機油產品有的可能只是印上Mineral Oil意思是『礦物油』或是multi-grade的英文字,意思是『複級機油』,但是也有的機油產品上面並沒有印有上述的英文標示。而礦物油之所以被稱之為礦物油,乃在於此類機油是直接由地底下挖出的原油,然後再加以提煉而成,這就是礦物油的由來。
事實上礦物油由於其中的分子結構存在著部份的支鏈,而這些存在的支鏈往往在潤滑過程中卻容易發生斷裂,因此在激烈的操駕情況下,較為容易產生機油裂解變質。
機油黏度指數的意義
在選擇機油的時候,許多人第一個選擇都是以機油的黏度為指標,但是在這裡必需提醒使用者的是,我們一般所理解的黏度與一般我們看到的黏度指數不太一樣,黏度指的是機油在引擎內抵抗磨擦力的抗剪性,而黏度指數是指機油在不同溫度下的黏度變化程度,黏度指數愈低,代表在相同溫度下,機油的流動性愈低,反之,黏度指數愈高,即代表在相同的溫度下,機油有更佳的流動性。
一般說來,機油都會有溫度低變濃,溫度高則變薄的特性,一旦機油的黏度指數太低,便意味著機油很容易受溫度變化的影響,而無法提供全時的潤滑效果。
想要使機油即使在引擎持續維持高溫時,又可以同時擁有高黏度指數的穩定度,於是便有複級黏度指數機油的誕生,複級黏度指數中的W是指冬季的意思,即該種潤滑油適合於寒冷天氣下使用,不含W字母的類別適合在較高溫度下使用,數字較小的油較稀薄,反之數字大的則表示油較厚稠,如果某種潤滑油既通過低溫試驗,又可通過高溫試驗則稱為複級潤滑油,例如20W50,表示這款機油具有SAE20、30、40、50等單級指數黏度的特性,在引擎溫度最低時具有黏度指數20,但是隨著引擎溫度的升高,機油仍然可保有30、40甚至在最高溫度時可以達到50的黏度,簡單的說,就是20W50的機油同時符合SAE20W的零度高流動性,又符合SAE50的100度低流動性,可以提供引擎全時的保護,但是就算是複級機油,愈高溫度流動性還是愈高,只是變化率沒有單級油那麼快,而兩級的數字相差愈大變化率愈低。
SAE引擎機油黏度等級

低溫黏度
高溫黏度
SAE
黏度
等級
於特定溫度(℃)
下之啟動黏度
(cP)
於特定溫度(℃)下
無降服應力之最
大泵動黏度(cP)
於100℃時運動
特性(cSt)
最小
最大
於150℃時之
最小高剪力特
性(cP)
0W
3250於-30℃
6000於-40℃
3.8
5W
3500於-25℃
6000於-35℃
3.8
10W
3500於-20℃
6000於-30℃
4.1
15W
3500於-15℃
6000於-25℃
5.6
20W
4500於-10℃
6000於-20℃
5.6
25W
6000於-5℃
6000於-15℃
9.3
20
5.6
9.3
2.6
30
9.3
12.5
2.9
40
(0W-40,5-40,10W-40等級)
12.5
16.3
2.9
40
(15W-40,20W-40,40等級)
12.5
16.3
3.7
50
16.3
21.9
3.7
60
21.9
26.1
3.7
>>機油黏度的W為英文Winter冬季的意思,代表低溫黏度值,用以判斷底溫啟動時的難易。 以台灣的氣候環境而言,低溫黏度10W,15W已足夠保証引擎挌動須利。但隨著新一代 的汽車引擎問世,新微小管路之設計,5W更能讓您的新車瞬間潤滑。
>> 黏度標示後者之數字用以判斷高溫環境下的油膜韌度。就台灣的高溫環境和大部分的駕駛習慣而言(長期在市區中走走停停),高溫級數40,50可提供較完善的油膜韌度。
>> 從低溫到高溫的黏度範圍越大,代表適用溫度範圍越大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8
發表於 2007-7-27 01:46:40 | 只看該作者
呼 看完了 眼睛都花了

又長了知識:handshake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9
發表於 2007-7-27 11:24:30 | 只看該作者
還有作業呦??哈哈

妙~~~:good: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10
 樓主| 發表於 2007-7-27 11:27:15 | 只看該作者
原帖由 ㄚ琪 於 2007-7-27 11:24 發表
還有作業呦??哈哈

妙~~~:good:

這是為了讓100個喇賽文中 穿插一個有用的文章哩!!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11
發表於 2007-7-28 01:14:59 | 只看該作者
又增進哩一些知識~

不過機油還是常換比較好~

沒錯吧~

尤其是"勇敢"低駕駛~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12
發表於 2007-7-28 04:55:32 | 只看該作者
幾百年來,機油科技隨著機器潤滑的需求而發展,從初期的牛油、植物油,進步到石油提煉的礦物油,發展至現今的裂解合成油,目前合成油性能大多數人已覺得很滿意好用。理想的機油最好可用於各種高低溫環境且不必換油,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事。現今機油並非完美,它仍是不完美科技妥協下的產物,它有許多使用上的限制與缺點,當使用者知道機油的缺點,正確的使用機油,不但省錢且引擎長壽。

購買機油要注意三件事:¶ 品質· 黏度¸ 油基,每一項都是個大議題,分述如下。

一.品質

引擎內部工作條件嚴苛,機油必須能抗高溫、抗氧化、耐磨性、不腐蝕金屬和橡膠、防鏽、防油泥、防積污、酸安定性、清淨性、分散性、消泡性等,通常機油廠商以各種添加劑達到這些要求,各種添加劑種類和劑量之間必須化學平衡,因此對上述條件作實際引擎測試可綜合評估一款機油的品質。美國石油協會(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, API)根據當代引擎技術,制訂機油品質測試規範,四行程汽油引擎用機油品質由低而高分別為SA→SB→SC→SD→SE→SF→SG→SH→SJ,柴油引擎用機油品質由低而高分別為CA→CB→CC→CD→CE→CF→CG。API隨著年代和引擎科技的進步而制訂更高等級的機油規範,目前汽油引擎用機油最高規範為SJ,柴油引擎用機油最高規範為CG。機油廠商必須將機油送至API作實際引擎測試取得認證之後,才可於機油罐上使用甜甜圈(donut)標誌,如圖一所示。若機油罐沒有甜甜圈標誌,但宣稱符合API之SH規範,這是機油商自己宣稱的,並未送至API作引擎實測取得認證。

 



圖一:取得API機油認證之甜甜圈標誌

 

(1)汽油引擎用機油 SA→SB→SC→SD→SE→SF→SG→SH→SJ

 

SA~SD:約於1950、60年代制訂實施,目前已不使用且買不到。

SE:於1972年實施,耐高溫、耐磨、抗腐蝕、防鏽等優於SD,目前已不使用且買不到。

SF:1980實施,防油泥、防積污、酸安定性、耐磨性等優於SE。

SG:1989年實施,耐磨性、耐高溫、抗氧化性、清淨性、防油泥、分散性等優於SF。

SH:1992年制訂,1994年實施,SH規範內容與SG相同,但SG對於送測時不合格項目可以日後補測直到全部合格為止,而SH於送測時必須一次全部合格。

SJ:1996年制訂,1997年實施,為目前最高等級機油,適用於目前所有汽油引擎。

(2)柴油引擎用機油 CA→CB→CC→CD→CE→CF→CG

CA:目前已不使用且買不到。

CB:目前已不使用且買不到。

CC:適合中度柴油引擎作業。

CD:1955年實施,適合高速、高馬力柴油引擎,有效控制嚴重作業之磨損、防積垢、活塞清淨度、防軸承磨損等。

CE:1987年採用,適用於1983年以後之柴油車,如渦輪增壓柴油引擎,防重拖、防積碳、省油性佳等,測試項目有機油消耗、活塞清淨度、軸承磨耗、閥傳動系磨耗、機油稠化、活塞環磨耗等項目。

CF:增加氣缸內壁磨耗測試,品質優於CE。

CG:目前最高等級柴油引擎用機油,適用目前所有柴油引擎。

 

二.黏度

美國工程師學會SAE(Society of American Engineers)制訂引擎用機油規格如表一所示,分為低溫氣候使用之機油如0W~25W (W表示winter冬天低溫氣候),還有夏天高溫氣候使用之機油#20~#60,在此#60因個人取得資料不足未列出。

 

表一:符合SAE規格之DIN51511規範

SAE規格
低溫黏度mPa· s
啟動最低溫
100° C時黏度Cst

0W
-30° C時3250
–35° C
Min3.8

5W
-25° C時3500
–30° C
Min3.8

10W
-20° C時3500
–25° C
Min4.1

15W
-15° C時3500
–20° C
Min5.6

20W
-10° C時4500
–15° C
Min5.6

25W
-5° C時6000
–10° C
Min9.3

20


Min5.6 Max9.3

30


Min9.3 Max12.5

40


Min12.5 Max16.3

50


Min16.3 Max21.9



 

引擎機油對於黏度的需求有:

低溫啟動性好:即低溫時黏度要低,使得機油能迅速流動到達各機件以發揮保護功能。根據美國寒冷地區的引擎實驗,引擎磨損有70%是啟動時造成的,尤其是冷車啟動造成的磨損極大,只有30%磨損才是運轉中造成的。台灣的氣候沒有美國寒冷,啟動造成的磨損比例沒有美國嚴重。從上面數據知道,低溫流動性好的機油可大大減少引擎磨損,美國MOBIL公司曾就20W50機油和5W30機油做啟動磨損實驗,發現20W50機油造成的磨損量約為5W30機油的2倍多。
寒冰時機油不可結凍:結凍的機油會打壞啟動馬達,嚴重時造成引擎大故障,這和冷卻水箱不可結凍原理一樣。在台灣的冬天,車子可到達最冷的地方是合歡山的清晨,假設溫度是- 5° C,單級#40機油凝固點約是- 9° C,那麼可使用單級#40號機油上合歡山嗎?不妥,因為此時機油雖沒有結凍,但黏度非常高,像麥芽糖一樣,車子很難發動,就算勉強發動起來,冷啟動磨損可能造成引擎內傷了。適合冬天合歡山清晨的機油是15W、10W、5W、0W等機油,其中15W是可接受的黏度,10W已是令人滿意了,5W和0W以上效果當然更好,但價錢昂貴。
高溫時機油黏度夠:黏度夠才有強韌的油膜,在機件與機件間的油膜強韌不破裂才可發揮保護機件功能,否則油膜破裂造成機件快速磨損。通常夏天溫度30° C,適用#30機油,40° C適用#40機油,50° C適用#50機油,但也要配合車輛負荷、操駕激烈程度、引擎新舊程度做調整,待會後面有更詳細介紹。像沙烏地阿拉伯全年高熱氣溫約50° C,所以使用#50機油。在台灣的夏天,從台北至墾丁最熱約40° C,所以基本上最適用於台灣的是#40機油,但這只是基本選用原則,實際上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用車情況調整,有人適用#30機油,有人適用#50機油,甚至賽車選手適用#60機油。
高溫時黏度不要太高:黏度太高會阻礙活塞在氣缸壁上的滑動,成為引擎內阻力,使引擎耗油、引擎溫度上昇、轉速拉不上來、馬力無法發揮等問題。較稀的機油阻力低,比較省油,但又怕機油太稀沒有足夠強韌油膜保護機件,所以機油黏度的選用必須在省油與抗磨之間取得適當平衡。
黏度指數要高:普通機油在低溫時通常黏度很高,高溫時通常黏度很低,這種高低溫的黏度差異稱為黏度指數,一款好機油在高低溫的黏度差異越小越好,也就是黏度指數要高。通常黏度指數的比較是以40° C的黏度和100° C的黏度來計算。有些添加劑可改善黏度指數,所以通常機油添加黏度指數改善劑,可改善高低溫的黏度差異,使成為複級機油如10W40,低溫時符合10W流動性,高溫時符合#40黏度。
根據個人用車狀況調整:
(1)新車的活塞與氣缸間隙小,且機件活動面尚未磨配(run in),適合較稀的機油,因為稀機油容易進入緊密間隙中,且可以幫助磨配。待磨配完成後再改用正常黏度機油。

(2)車輛在80000km內,活塞與氣缸磨損不多,間隙正常,可選用正常黏度。

(3)舊車在80000km以上,活塞與氣缸間隙已稍磨損,間隙稍大,可選用較黏機油,以幫助間隙的密封性。

(4)都市用車、常塞車、慢速龜爬者,因慢速塞車易引起引擎高溫,宜選用較黏機油。

(5)高速公路或長途用車多者,因引擎溫度正常,選用正常黏度即可。

(6)輕負荷引擎譬如轎車,宜選用正常黏度機油。

(7)重負荷引擎譬如貨車,或是常常滿載的轎車、常爬山長陡坡的車,宜選用較黏機油。

激烈操駕者,如常急加速、引擎轉速高、賽車者,宜選用黏機油,對於引擎常逼近紅線區者宜選用#60機油。

正確溫車方法:冷車發動稍微踏油門,使引擎轉速約在1500rpm約略30秒後,即可入檔慢慢上路,此時勿急加速,待上路約5分鐘後引擎暖熱即可隨意操駕。熱車發動則不必踩油門,發動後約5秒鐘以後即可上路。
觀念改正一:冷車發動後,以普通怠速700rpm溫車有二個缺點,其一是我們希望機油能儘速打上去,而怠速打機油速度慢了些,此時溫車以1500rpm左右為佳,但也盡量不要超過2500rpm,此時太高運速即高速磨損,常見某些修車工一發動引擎立即猛踩油門,此非常傷車,他對車基本知識不足又不愛惜客戶的車,這家修車廠以後不要去了。其二是此時冷活塞與冷氣缸間隙大,所以混和油汽易被高壓吹漏至曲軸箱,使汽油與機油混和在一起而劣化機油,不但縮短機油壽命也減損引擎壽命。
觀念改正二:冷車發動後怠速暖車5分鐘,不但耗油,且因暖車緩慢使大量混和油汽進入機油箱劣化機油,反而傷車。正確方法應是發動約30秒後,即可緩慢上路,待上路約5分鐘以後引擎達工作溫度即可正常操駕。
10選用複級機油最為恰當如10W40,不但冬天夏天都可用,南下墾丁北上合歡山都適合。通常5W40比10W40貴,10W40比15W40貴,如果你正常用車、不飆車,則適合台灣氣候者為10W40,如果想更省錢用15W40也可以。

11.以現代引擎科技,如果正常操駕且正常換油,引擎壽命約40萬公里才需搪缸,使用5W40機油的引擎壽命可能比使用10W40來得長壽些,使用10W40可能又比15W40長壽一些。但5W40比10W40昂貴,10W40又比15W40昂貴,使用者必須在機油價錢與保護性之間取得平衡,不一定貴機油就是好選擇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13
發表於 2007-7-30 01:29:26 | 只看該作者
油品基本常識小教室

機油即是俗稱的黑油

對於四行程車種來說指的是 引擎機油(Motor Oil),二行程車種即是指 噴合油

 

四行程 4T車 俗稱 清油車

機油平時停留在 引擎曲軸箱底部,又稱曲軸箱油(Crank-case oils);

引擎運轉時利用機油幫浦壓送和曲軸油杓潑濺的方式潤滑各機件,汽油燃燒後產生的高溫和廢氣分子會使

它氧化和劣化,所以行駛一定里程甚至是放置一段時間就必須更換 。

 

一般行車手冊皆建議1000km更換,實際換油週期需視 車種、引擎型式 與 駕駛習性 而定

只要失油率不高,又能慎選有品牌的合成機油

個人認為" 常以定速60~70騎長途且車況良好的車 "  可以稍微延後更換里程,1000km是理所當然,1500km更不

是辦不到。(習慣以大灌油門長途行駛就可能沒辦法)

 

只是~在市區走走停停的車,可能因為只作短距離行駛引擎未達到最佳工作溫度就熄火停車,燃燒不完全

產生的廢棄微粒分子容易吸附在機油裡,造成機油提早劣化氧化~。

如果停車之後馬上把機油油尺抽起來,有聞到一股很重的汽油味,則最好不要等到機油更換里程的警示燈

變紅,就提早作更換。

 

二行程 2T車 俗稱 黑油車

潤滑油和汽油是分離供給的,以便控制混合比例,所以稱為噴合油,通常避免加汽油的同時還要按比例

混合潤滑油的困擾(一般稱作"預混",比例約 50:1~ 25:1,大部分的農用機械跟早期二行程武車還有比賽用車

便是如此),設置有塑膠機油箱供車主添加。

 

二行程車之所以很容易冒白煙,排放廢氣之HC值也比四行程車高很多,是因為二行程車種是將汽油和機油

一起霧化後的混合油氣,先行潤滑汽缸璧和曲軸箱,再進入由活塞掃進燃燒室燃燒,機油要隨著汽油燃燒

後排放。通常都會設有機油警示燈提醒車主,燈亮後需盡快添加機油。

而四行程車的機油不需要混合油氣,除非有重大問題否則正常情況下機油消耗量極少。

 

因政府訂定的四期環保法規開始實行,其中對於二行程車輛的排放標準比三期嚴格許多,以加速二行程機

車舊車的汰換,未來可能走向噴射控制的二行程機車,如光陽的X-MODE,以較為精準的控制混合比例和環保排放。

 

 

下表列中的齒輪油  常見為"牙膏條狀"的包裝,二行程檔車另有黏度較稀的鐵罐裝原廠齒輪油,基本功能都只有

負責潤滑齒輪箱內的齒輪,如果不是重負荷的車輛如卡車等,在一時找不到原廠齒輪油的情況下,可用"SAE10w-40

左右的 4T機油 或是 普通2T機油等黏度相近的油品"代替,早期像HONDA喜美的手排變速箱油便可如此。


http://dupont.myweb.hinet.net/teach.htm

↑此為完整的網頁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加入會員

本版積分規則

手機版|黑名單|SayCoo論壇

GMT+8, 2024-6-15 14:42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